古代计时器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6期

标签: 文化遗产   

春秋时期,齐燕交战,齐国连年失利。田穰苴临危受命,并与齐景公的宠臣、监军庄贾约定:“旦日日中会于军门”。庄贾走后他下令,“立表下漏,待贾”。遂在地上竖起一根杆子,以观测日影,把漏壶装上水开始起漏以知刻数。次日正午,影子到了正北方,漏壶也指示时间到了,却不见庄贾。穰苴“仆表、决漏”宣布了庄贾的迟到。原来,庄贾在家中与亲友话别相送,直到落日西沉。田穰苴道:“监军大人在受命之时就当把自己的家庭与性命置之度外。如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危在旦夕,这种时候,你还说什么送行!”于是,田穰苴召军正问道:“按照军法,将领未按时抵达军营,该如何处置?”军正答曰:“当斩。”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这一因迟到而丢掉性命的故事载于《史记》,让我们看到了漏刻与圭表联用的实际记录。在不同的领域与场合,古人会使用不同的计时工具,如下即古人的计时器。(绘画/钟媛)

吕才漏刻

道士炼丹、大夫诊脉,无论是皇家抑或民间,都离不开计时器。漏刻自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约在汉武帝之前,使用单壶泄水型沉箭漏。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社会得到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形成了汉代科技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正是在那时,发明了浮箭漏。而至迟在东汉初期,发明了二级补偿式浮箭漏。图为唐初太常博士吕才制作的四级补偿型浮箭漏,也称吕才漏刻。这种漏刻有四匮,一夜天池,二日天池,三平壶,四万分壶。又有水海,以水海浮箭。以四匮注水,自夜天池,入日天池,以此相注,最后水入水海中,浮箭而上,来读取刻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