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儒医之道汪机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5期 作者: 顾晓绿 

标签: 歙县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邹韬奋先生曾经这样写道:『医生原是一种很专门的职业,但在医字之上却加一个「儒」字,称为「儒医」,儒者是读书人也。于是读书人不但可以「出将入相」,又可以由旁路一钻而做「医」。』在徽州,读书人转行当医生的例子似乎特别多,与寻常的医生比起来,他们有什么优势?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古人常将“相”与“医”相提并论,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认为医国和医人是同样的道理。话虽如此,但对那些笃定了学而优则必封侯拜相的士子们来说,历经几十年寒窗苦读,到头来若真要弃“相”从“医”,技术难度暂且不论,心理上要转过这么大一个弯,想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明代四大医家”之一的徽州人汪机,就曾经历了弃“相”从“医”的过程。

汪机年轻时也是勤攻经史,博览子集,试图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光耀门庭。不过,和大多数徽州子弟一样,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虽然早年曾考中生员,即秀才,但此后却屡试不中。

秀才是士大夫阶层的最底层,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享有一定的特权。根据史料记载,有明一代,凡为生员者,可以减免赋税劳役,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这种特权,也使得人们更认同读书为官,所谓“厚利所在,民之所趋”。然而屡屡的失败却宣告了汪机仕途之路的结束。

汪机决定抛弃功名之心,随父学医。明代名医徐春甫在编纂《古今医统大全》时,对汪机的生平有过这样的描写:“士不至相,则其泽之所及,不若医之博也。遂弃儒就医。”人生的转折看上去如此风平浪静。汪机生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九月十六日,殁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十二月初四。根据《石山医案》“其从事于医殆四十余载”的记述,可推算出他决定弃儒从医的时间大概在三十岁上下。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