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大夫的遗愿清单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4期 作者: 黄鑫 王文照 

标签: 读史笔记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剧作家汤显祖人生的悲戚之年。这一年,他的母亲吴氏病故,仅仅相隔20天,父亲汤尚贤也随之离去。然后,心力交瘁的汤显祖,也走到了人生的尾声。

弥留之际,汤显祖曾写下《诀世语》七首交代后事:不要雇人助哭,也不必请和尚为自己超度,只要念《心经》就足够了;不要亲友杀生祭献;不要撰写祭奠之类的辞章;棺木不必讲究,合用就可以;入土为安,不要因选择吉时吉地而推迟下葬。这个一生仕途坎坷,写下瑰丽爱情传奇《牡丹亭》的剧作家,在最后的时刻,似乎洞彻了人生,走得洒脱,有如光风霁月。明朝着名学者沈际飞为此评曰:“大破结习”、“宜着为令”、“达哉达哉”。

王阳明,明末思想家,创有“心学”学说。黄宗羲为明末清初经史大家,上面文字分别为二人的遗言摘录。
供图/Fotoe

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自古从来不少,如果说汤显祖算是其中的文艺青年,那么他同时代的胡廷试绝对就是个另类青年了。他的另类在临死之际,得到了最大的彰显。 

胡廷试先生,字玉吕,是《易》学大师。经过他指点教授的学生,往往能应试得中。但他九次入贡院参加科考,却还是县里的生员。文人大佬王世贞听说他的名声,就聘请他做儿子的老师。有一次,同县以书法出名的许光祚,向胡先生求取书法作品,胡廷试说:“我的书法很拙劣,您为什么要它呢?”许光祚说:“字凭借写的人而贵重,写得工巧或拙劣是次要的。”胡廷试说:“我所看重的,就是不想让我写的字流落到尘世罢了。”临终时,胡廷试让家人放鞭炮,整夜不停,方才瞑目。放在如今,这不知算不算是行为艺术的一种。

责任编辑 / 黄秀芳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