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女子革命』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4期 作者: 煮酒君 邓海春
标签: 古代生活

唐代篮彩女立俑
唐时妇女流行穿男装,不仅民间女子流行,甚至宫廷内的宫女、贵妇们也喜爱男装。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女子追求轻便、潇洒的效果,更反映了其渴望取得男女平等的心态。这件女俑所穿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穿着的常服,配上这位柳眉细眼、小嘴红唇的秀美女性,俊朗洒脱中尽显俏丽。该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供图/fotoe
唐时妇女流行穿男装,不仅民间女子流行,甚至宫廷内的宫女、贵妇们也喜爱男装。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女子追求轻便、潇洒的效果,更反映了其渴望取得男女平等的心态。这件女俑所穿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穿着的常服,配上这位柳眉细眼、小嘴红唇的秀美女性,俊朗洒脱中尽显俏丽。该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供图/fotoe
乾封元年(666年)12月,高宗准备举行封禅大典,武则天皇后递交了一份申请,想总率六宫内外命妇,亲自奉奠。封禅是皇帝亲自祭祀天地的仪式,本来,古代一切祭祀仪式都由男子主持,武则天却认为古礼不周全。她的理由是,祭地以太后配享,而让男性宰臣祭拜先后,必然会对先后不敬。因而她提出要由自己来祭地只。高宗最后同意武后参与封禅中的禅礼,“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并规定从此“祭地只梁甫,皆以皇后为亚献,诸王妃为终献。”
这样做,在以伦理纲常立国的中华大地上,在要求女子温柔敦厚,三从四德的世人眼里,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624-705年)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她参政与执政期间,刻意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可谓是古代女权主义的先驱。但她奉行的女权不过是男权的翻版,都是基于不平等的观念之上。
武则天(624-705年)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她参政与执政期间,刻意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可谓是古代女权主义的先驱。但她奉行的女权不过是男权的翻版,都是基于不平等的观念之上。
先锋武则天
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武则天此举都有利于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不过,她认为这样还不够,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她又对丧服制度提出修改的建议,上书要求将古礼中的“父在为母服齐衰杖期”(杖,拄竹杖,表示更哀痛;期,一年)的规定改为“父在为母齐衰三年”。
按照《礼记》的说法,中国古代有“五礼”,丧服制度属于凶礼部分,古人根据悼丧者与死者的亲缘关系及等级序位,划分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大等级的服饰,因此又称为“五服”。并订立了长短不同的服丧期限与之相搭配,由此构成一整套严密的丧服制度。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