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文化东渡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4期 作者: 邢天皓 

标签: 历史拾遗   

提起日本鬼片,看过的人神情大都既紧张又兴奋。在日本文化中“鬼”其实包含两种含义:既可以表示妖怪,也可以表示幽灵。日本的《大辞泉》对于“鬼”的解释为:死人的灵魂;幽魂、作祟的无形物体。

说起来,日本的鬼文化与中国渊源甚深。大约在6世纪左右,中国的鬼文化,伴随着佛、道教文化传入日本,并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特点,形成了日本的鬼文化。中日两国的“鬼”在许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中国“鬼”的最基本含义是“人死后的灵魂”,样子大多数是亡者魂魄所归时的样子,或是由于事故或是迫害至死时惨状的样子,但终归是能辨认得出来的。而日本人心目中“鬼”的形象是一种幻想怪物,有着与人类相似的外形:大嘴一张能咧到耳边,露着锋利的獠牙,头上长着角,腰间围挂着虎皮裙,有着丑陋且狞恶的相貌,个头高大,手持棒子,性格残暴,有特异功能。日本“鬼”的形象实际上已经被典型化了,渐渐从幽灵的概念中分离出来。

人和鬼是要经常交流的。交流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日本《家训》一书中称:“怠慢了先祖,先祖之魂灵将作祟,使各种灾害不断,身、家、子孙都面临危险”,要避免灾害,只有“不怠祭之”。日本的祭祀活动很早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影响。

日本的祭典源自于祈祷丰收的祭典仪式与感谢丰收的丰年祭,大多于春秋两季举行。夏天的祭典大多与农耕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以驱邪、驱鬼、驱除疾病等为主要目的。以上三张图为上世纪初日本发行的明信片,展现了大阪夏天举行的“工商祭”场景。大阪是个商业比农业发达的都市,借由这些祭典,便可向现代的人们传达古代大阪的风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