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的 “全球化”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3期 作者: 马赛屏 

标签:

作为一名回民,做《元朝专题》是件很爽的事儿。看着自己的祖先在大元如此受优待,表现如此出色,不禁有自豪之感。不过不同人对元朝的评价甚为迥异。传统中原汉人对蒙元的评价就很低。因为从农耕文明的立场上看,元朝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学习的确不够到位,与历史上的鲜卑族汉化,甚至满清的一系列改革,都无法相比。

这是17世纪欧洲战争中使用的火炮。早在1332年,中国的元朝就在部队中装备了最早的金属身管火炮——青铜火铳。也是因为蒙元时期的文化交流,火药才会流传到欧洲,并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供图/行客

但缺点有时候未必不是优点。不够汉化,从另一方面来讲就是多元化。蒙古人多元并包的文化特质,在成吉思汗的早期生涯就已初现端倪。

据史料记载,1203年,成吉思汗和汪罕争权,所有亲戚都背弃了他。当他逃到巴泐渚纳湖时,身边只剩下19位追随者。这时突然跑来一匹野马,众人捉住杀了当饭吃,这才得以果腹。身陷绝境,成吉思汗对19位不离不弃的部下感激涕零,发誓永不相忘。值得注意的是,这19个人分别来自不同的部落,既有基督徒(聂斯脱里派)和萨满教徒,也有穆斯林和佛教徒,完全超越了血缘、种族和宗教。蒙古帝国后来的宗教宽容之策,或许就根源于此。

蒙古人为何能如此宽容呢?或许正是拜其落后所赐。因为落后,所以没有文化包袱,才能去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一切东西,团结对自己有用的一切人。蒙古人的这种处世态度被后世许多研究者注意到,称之为蒙古人的实用主义和世俗精神。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