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采参人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3期 作者: 席海波 

标签: 风云人物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坛波谲云诡,幽居于东北山林的『沟民』渐渐淡出了官方的视线,在史书中消弭于无形。不过,山还是那片山,向大山讨生活的传统不会因为改朝换代就彻底割裂。进山挖野山参,或者按当地人的说法——『放山』,早已在特定的历史、特殊的环境下,形成了一整套信仰、规矩和禁忌,至今未改。『长白山采参习俗』是文化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跟着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的镜头,到长白山的密林深处,看一看采参人的生活。

和很多东北人一样,吉林抚松县万良乡的王磊,祖上也是闯关东过来的。王磊今年四十来岁,每年立秋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个多月,他的生活就围绕着一件事打转了——放山。王磊有自己的队伍,跟他一道进山的,是同村关系亲近的几个好兄弟,个个身强体壮,每次五人或者七人,取单数是传统,因为他们觉得,一旦挖到一棵野山参,再回村时就是双数了,图个好彩头。

放山人
吉林是人参大省,人参产量占全国人参产量的85%,占世界人参产量的70%以上。白山、通化、延边、吉林四个市州的14个县(市),被确定为我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原产地域保护县(市)。照片上的这几个东北汉子,就是保护县之一——抚松县的采参人,他们手里握着的长棍,是进山采参时的必带装备——索宝棍。

放山队里有三个关键性的角色——“把头”是领导,“边棍”是压队的,“端锅”专管做饭。王磊是村里年纪最小的放山“把头”。我跟他碰面那天,听说他一大早就召集队员开了个小会,这会儿正在收拾干粮、水壶和工具,等兄弟们到齐,就准备出发。

王磊所在的村子,距离长白山山门不过30里,每年有上百个村民参与放山。他们每人手里会拿一根 “索宝棍”,比干农活时用的锄杆略粗稍长。长白山的老林子里,野草和灌木有半人高,根本没有路,保不齐还会碰上野兽。放山是对人胆量、智慧乃至体能的全面考验。这索宝棍既是护身手杖,关键时刻又可以用来敲打大树,通过树发出的声响,确定同伴的位置。

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王磊走了四天,虽没见到人参,一路上却从王磊那儿听到不少放山的规矩。王磊说,一旦进了林子,就得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年轻时跟着老一辈的把头学了很多“说道”。比如,不许说“放”,只许说“拿”,吃饭叫“拿饭”,睡觉叫“拿房子”,抽烟叫“拿火”,而挖参则叫“抬参”,“抬”这个词显然比“挖”显得更有敬意。路上如果遇到蛇,不能随便伤害它,也不能提“蛇”字,要叫它“钱串子”。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