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正统』文人的咏叹调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3期 作者: 赵恺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民族与宗族   

1276年,南宋覆亡。三年后,经崖山一役,蒙古人最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元朝。而丢掉了所谓『正统』的汉族文人,则在此后近百年间,时常生出『国破家亡』『苦不堪言』的感慨。汉人究竟遭遇了什么?

儒生之苦与谢枋得的吐槽

在元代,身为汉人是件很悲催的事。以儒生为例,自春秋以来,长期占据“士、农、工、商”首位的儒家门生,排名竟跌入老九,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而与此并行的还有另一种排位法,即 “民分四等,一曰蒙古、二曰色目,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同胞一气?
左图是元人绘制的《同胞一气》图(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中,四个孩童正围坐在炉火旁烤包子。火上冒出的烟气象征同胞一气,寓意元朝统治下的各民族和谐相处。这或许反映了蒙古人对治理华夏的一种自信,但蒙古、色目、北人、南人境遇上的明显差异却真实存在。右图是元代净州路古城遗址出土的狼食羊棋子,对许多汉族文人来说,在异族统治下,他们的心态就好比是这悲伤的羔羊。

不过,当时过境迁,还原历史时,出人意料的是,这些都不是元朝政府的成文法令,而是发轫于汉族士大夫私史笔记中的“吐槽”。其中“九儒十丐”一说,最早出自南宋遗臣谢枋得之口。

谢枋得一生颇为传奇,元朝官方修订的《宋史》形容他“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南宋宝佑四年,即公元1256年,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中进士,据说文天祥当天状态不好,最终仅在成绩单上位列第七,但宋理宗赵昀觉得“天祥”之名配合“宋瑞”之字颇为喜庆,愣是钦点他为头名状元。而“性好直言”的谢枋得,则因在对策时肆意抨击当朝丞相和得宠宦官,被贬作二甲进士。

然而谢枋得早期的政治成就却后来居上,甚至一度遥遥领先。在文天祥出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主管这个闲职时,谢枋得已被任命为“礼兵部架阁”,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支援抗元前线了。但是仕途上的成功似乎并不能抵消谢枋得对当年考场失意的不爽。公元1264年,他在出任建康地区考官时,竟摈弃科举传统以诠释“孔孟之道”为主的命题模式,要求广大考生围绕“兵必至,国必亡”的话题,展开时政大讨论,如此“反动”的考题一出,谢枋得顿时落了个丢官流放的下场。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