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隐士
——读《雪江卖鱼图》
标签:
鱼在古人的味觉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孟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鱼是“鲜”的基础。孟子还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见,鱼虽好吃,要吃到也并不容易。
古代孝子故事中有一个名为“卧冰求鲤”。东晋时,山东临沂人王祥,十分不讨继母喜欢,常常遭到不公正待遇。但王祥依然精心侍奉继母。冬天的某一天,继母突然想吃鲜鱼,天寒地冻,哪里能搞得到?王祥暗下决心自己去捕。他脱掉衣服,准备凿开厚厚的冰层,到冰面下去抓。这时候,奇迹出现,冰面自己破开,两头鲤鱼跃了出来。孝悌感动了天地。
这个孝子故事在宋代以后非常盛行,后来成为了着名的二十四孝之一。在宋代的墓葬壁画和卷轴绘画中常常可以看到。王祥被描绘成一幅中青年书生模样,留着胡须,戴着文士的头巾,赤裸上身斜倚在冰面上,似乎很是惬意,全然不似岸上人那样的两股战战。可想而知,在交通运输极不发达的时代,冬季吃鱼真是个问题。
也许,到了宋代,人们冬季吃鱼的状况有了改善。于是乎,中国绘画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主题:雪天江边买卖鲜鱼。这与充满教化意义的“卧冰求鲤”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分别藏有一幅精巧的团扇画,均是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时的卖鱼场景为中心,前者名为《雪江卖鱼图》,后者名为《雪桥买鱼图》。买卖活鱼为何会成为精雅的卷轴绘画的主题?在画面的背后是否有更深的意义等待我们的解读?
责任编辑 / 戴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