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口味富口味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1期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看汪曾祺的《老味道》,时常要会心一笑。比如在《口味》篇里他写了一个段子,说他曾随剧团到重庆体验生活,四川无菜不辣,有人实在受不了。有一天,一位演员带了几位年轻的演员去吃汤圆,“一个唱老旦的演员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白了她一眼:‘汤圆没有放辣椒的!’”。

我很能理解这位老旦,因为我也怕辣。有在外面就餐时,都尽量避免去川菜、湘菜馆,实在免不了时,熟悉我的人,都会点两三样不辣的菜,好让我有点可吃的。

口味的形成,与气候、自然条件有关。但凡吃辣之地,都属湿寒之地,故有以辣逼寒湿之说。但是口味形成的原因,显然不止于此。比如北京,气候虽寒但不湿,不仅不湿,冬季还干燥无比,但如今吃辣在北京,却如火如荼,以至于不管到哪类餐馆吃饭,都能与辣相遇。

我曾经以为,我怕辣是因为从小没有吃辣的环境,但这个道理显然不完全成立,因为我的许多福建老乡、亲戚,栖居北京后,竟也很能吃辣,有的甚至无辣不欢。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