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
龙与玫瑰花的碰撞集合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11期

标签: 文化遗产   

西辽河是辽河支流在蒙、吉、辽三省交界处附近与东辽河汇合后称辽河。
图为航拍辽河入海口西辽河流域地半湿润森林景观与半干旱草原景观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其文化景观表现为农牧交错的格局具有多元多样之特点。它在中国北方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为红山文化代表器物玉猪龙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段文科

西辽河流域位于中原农耕文化区和东北渔猎文化区的交汇带,属草原生态系统,这里有坡度和缓的浅山丘陵、沟谷台地;有广袤的冲积平原与含水沙地。丰富多样的灌丛林木与动植物资源,为先民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之地。原本,靠着打猎、采集和捕鱼,生存问题就足以解决,但是这里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在某些时期又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压力。后人研究,进入全新世以后,本区气候波动尤其剧烈,距今8900—8700年和距今7700—7300年间,西辽河流域曾发生过两次强降温事件,为了应对环境变迁带来的食物短缺,先民在长期采集的经验上驯化并成功栽培了粟黍类作物。原始农业于是产生了。

2001—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西辽河流域兴隆洼遗址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炭化植物粟黍,由此改变了把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视为旱作农业的唯一发源地的传统观念。

实际上,西辽河的一系列考古发现都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这里是否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目前西辽河流域已发现的考古学古文化类型,形成了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八千年至四千年)至青铜时代(距今约四千年至两三千年)的一个完整的考古学编年体系。其中红山文化达到了该区域早期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呈现出多元经济和旱作农业结合的特点。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划分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将红山文化分布区所在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列为六大考古文化区之一。

红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为牛河梁坛庙冢遗址群和玉器群。这里出土了玉龙、玉凤、女神像等代表性器物。其“坛、庙、冢”相结合的格局被确认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与宗教祭祀有关的遗址。苏秉琦先生指出,距今5500年左右,龙与玫瑰花碰撞集合,产生了文明火花。红山文化坛庙冢乃是其相遇后迸发的“火花”。所谓龙是指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所谓玫瑰即是指红山文化。考古界权威人士把牛河梁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联系起来,指出“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时空框架可以与之相应”。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