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中华文明的“主角”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11期
标签: 文化遗产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但也常被指责,比如水患频频,比如泥沙俱下。不过它的缺点,却也成就了辉煌的文明。学者葛剑雄先生说,黄河流域长期水土流失形成的黄土地,曾对早期的农业文明居功甚伟。
众所周知,中国的铜器和铁器发明,比古埃及和巴比伦要晚得多,而中国的文明,却几乎与埃及、巴比伦“同步进行”,这不得不感谢黄土地的厚赐。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多属马兰黄土,肥沃、疏松且具有自然肥效。在这种土壤里,即使是木、石、骨、蚌等十分原始的工具,也能发挥出媲美青铜甚至铁农具的耕作水平。不仅如此,疏松的土地还十分节省人力,而当人有了余力,遂又发展出畜牧业、手工业甚至文化艺术。于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中,我们看到了最早的文字符号和彩陶器。
黄土地还赐予先人最初的房子。因为它的颗粒均匀,垂直节理发育,所以易于先民们挖洞聚居。而到了公元前三千多纪的后半段,也就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晚期,黄河两岸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土城,更是得益于黄土的厚赐。据学者许宏研究,因为黄土的直立性和吸湿性强,才使得版筑(在夹板中填入泥土夯实的建筑方法)成为可能。而高大的夯土城墙和高台上的宫室建筑,又成了早期文明的“丰碑”之一。
黄河流域的文明绵延不绝,从裴李岗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再到龙山文化,一脉相承。但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文明并非一枝独秀,因为在长江流域还有河姆渡和良渚文化,辽河流域则有红山文化,连西南也拥有三星堆里的文明曙光……正可谓“满天星斗”、“群星璀璨”。直到夏商周之后,黄河文明的优势才凸显出来,成为“众星捧月”般的主体文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