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的“麒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10期 作者: 陈立长 

标签: 历史拾遗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农历九月,刚刚从漠北回来的明成祖朱棣接到奏报:榜葛刺(现印度地区)奉表来贺,进贡麒麟及名马万物。

“麒麟来朝”是太平盛世的祥瑞。朱棣得位不正,这种祥瑞则可有力证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皇帝的心大臣懂,礼部上奏请求“表贺”,但朱棣“淡定”地拒绝了这一请求:“天下既安,虽无麒麟,不害为治”。朱棣故作淡定,内心其实极其激动,宫廷画师画下了“麒麟”的图像进献给了朱棣,虽没有文字记述朱棣看到这幅图之后的反应,但是他超常规重赏了榜葛刺的来使,并在第二年命侯显携皇帝诏书前往榜葛刺赏赐该国国王和王妃。榜葛刺永乐六年即开始进贡,但这一次才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甚至得到大明朝的“回礼”,这无疑是“麒麟”之功。

郑和也很能揣摩圣上心思。永乐十三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跟随船队的麻林(现东非地区)使者随郑和进贡“麒麟”。麒麟这次从老家“来朝”,礼部再次“请贺”,永乐帝一开始压住了情绪,说“麟之有无,何所损益”,表示不必大贺,然而等“麒麟”真来的时候,他还是坐不住了:不仅亲自前去迎接“麒麟”,百官也全部出动,争相目睹“圣兽”的尊荣,连一贯反对下西洋的户部尚书夏元吉也稽首而献《麒麟赋》,可以说郑和从原产地带回的这个“麒麟”做到了“让领导满意、使群众开心”,这无疑为郑和以后的下西洋活动减少了阻力。

大明天子喜欢“麒麟”的消息随着郑和的船队传了出去,在郑和第五、第六、第七次下西洋归来的路上,忽鲁漠斯(今伊朗荷姆兹)、阿丹(亚丁)、“天方国”(阿拉伯)分别跟随船队进贡“麒麟”,西亚三国本不产“麒麟”,但为了追求与大明朝贡贸易的巨额利润,三国的统治者、商人都从东非地区转运了“麒麟”,大明天子的好恶就这样影响了西亚、非洲的国际贸易。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