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调味盒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9期

标签:

生活从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开始。在今天,我们对于那些盛装“味觉调剂品”的器皿可以有很多个性化的选择,古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比如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这个模样质朴的四联陶罐,就是那时生活在今天广州一带的人们使用的调味盒(亦有专家认为是干果盒)。它个头不高,仅10厘米上下,四个小罐相互联接,却互不相通,以此盛放不同的调味品或干果,不致相互混合、串味。

用陶土制作的联罐,主要流行于西汉前期,有二联、三联、四联和五联多种。这件四联罐,每个罐子的盖顶中央各有一鸟形立钮,盖面间装饰着篦纹和细线旋纹。其中的篦纹有必要说道说道。那是一种由若干小点组成的斜行线纹,系用带有梳齿形的工具刺刻而成,以斜行者居多,间有直行或斜行交叉呈“X”形和“ ”形的,它和弦纹配合,构成若干道平面如旋转状的图案。这种纹饰在广州地区西汉初期的陶器花纹中非常常见,但到西汉后期和东汉就没落了。

秦汉时期的调味品只有油、盐、酱、梅、糖等简单几样,这件四联陶罐中,当年是否真的盛过调味品,亦或只是作为陪葬品,如今已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麦作区饮食文化,和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代表的稻作区饮食文化,在秦汉两代对西南、江南、岭南的扩张、经营下,开始融合发展。人说“食在广州”,这是人们对广州饮食的高度概括和赞誉,而随着粤菜在汉代的兴起和风靡,广式调味品也深入到千家万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