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还是银两?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9期
标签: 历史拾遗
1842年8月29日,鸦片战争的失败者中国,面对一个巨额赔款。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这个数字是“2100万银元”。当时中国通行的货币是以银两计算,而不是银元。于是问题来了,此“银元”是何银元?鸦片战争的赔款为什么要用“银元”而不用“银两”呢?
当时世界上流通有多种银质货币,诸如荷兰的“马钱”,西班牙的本洋,西欧的“十字钱”和美国的银元。但是只有西班牙银元因其成色较好、标准统一、规格整齐、而广受认可,在当时成为了国际通行货币。西班牙发现新大陆之后,在美洲殖民地墨西哥大量制造银币,这种银元币面花纹带有西班牙国王肖像,其“发型”很像中国传统佛造像中的佛陀,故这种银元在广东一带又被称为“佛头”,同时因其背面有两根柱子图案,故它又被称为“双柱”。
为了商定赔款的具体数额和交付时间,1842年8月6日英方代表璞鼎查致两江总督牛鉴的照会中提出:“关交还银两一端:陆百万元为鸦片价值……三百万元为行欠……一千二百万元为陆水军费。”由于翻译交流的问题,文件中虽然使用“元”(Dollar)作货币单位,但是却用“银两”(Tael)作为货币名称。英方认为西班牙银币既然在对中贸易中通行无碍,故向中方直接索要银币应该也是没问题的。
然而,清政府银库里着实一块儿“洋银”也没有:中国民间虽大量流通“洋银”,但民间若以洋银纳税,清廷规定,需“补足成色,将洋钱镕销,倾作纹银,始准上库”,故而清政府的国库里只有银锭!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