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留学的前前后后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8期

标签: 历史拾遗   

“文革”结束后,一些领导人表现出了强烈的改革愿望。往什么方向改?并没有全面、长远的明确设计。但即便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必须先对外开放,打开眼界,引进新的思想、资本和人才。而留学工作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少为人知的是,这项工作是从派遣进修人员开始的。在中国科学院的档案里,留下了不少启动留学前后的轶事……

2000年,中国学生在美国大使馆前排队等待签证。这样的留学大潮,是从“文革”结束后被逐渐开启的。 供图/TPG

出国进修需国务院批准

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的青年研究人员金润之不大可能想到,他出国进修的事,会惊动国务院。

事情得从1977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代表大会说起。就在这个会议上,华国锋代表党中央正式宣布:“历时十一年的我国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宣告胜利结束了。”历经浩劫的中华民族,开始站在废墟之中,一边包扎伤口,一边思考以后的道路。

重建屋宇尚可用旧有人手,而探索新的道路、开启新的事业,只能依靠具有新知识、新观点、新视角的人才。新知识、新观点、新视角从哪里来?只能通过开放门户,从外面引进过来。于是,领导干部纷纷带着参谋到东欧和西方考察,以开阔眼界、更新头脑。留学归来、有着众多海外关系的老科学家也得以受邀出国访问。当然,要想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新东西,还得较长时间住到国外,跟那里的老师、同学学习。于是,派人出国进修或留学,乃至取得高等级学位,也即人才资格证书,也提上了日程。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