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
镜头前后的土地革命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8期 作者: 委木 

标签: 历史拾遗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从此,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中央国家政权得以前所未有地深入农村,广大农村的潜在能量被新政府极大地发动起来。不幸的是,就过程来看,出于从根本上打倒地主阶级的目的,土改的手段相对粗暴;就结果来看,由于农民对阶级斗争的恐惧,不敢扩大生产,致使土改后最初两年解放区的粮食收成反而显着下降。土改以后,农民并未能长期保有土地的所有权——土改后不到5年,席卷全国的农村公社化运动便使耕地国有化。

上面的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的河北阜平县城厢乡三官庙村。在土地改革中翻身做主的农民,正在满怀欣喜地分着地主家的浮财——白花花的银元。图中左起第四位的农民名叫耿忠孝,此前一直在地主袁宝楚家做长工,作为“出身较好”的雇农,他成了这次土地改革的受益者。

照片的拍摄者顾棣先生和耿忠孝是同县的旧识。由于家处红色政权下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顾棣十二岁已经当上了区儿童团团长,开始走乡串村地开展工作,也就和年长他三十余岁的耿忠孝成了忘年交。拍摄这张照片时,十八岁的顾棣,任职于晋察冀画报社,一天路过三官庙村时,巧遇耿忠孝正在分银元,便按下了快门,留作纪念。

在这场土地革命中,图片的主人公耿忠孝得到的不仅是土地,还加入了贫农团。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改革,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而展开的。土改时各村都成立贫农团,原有的党支部也会扩大规模——“土地”成为革命话语,染上了浓郁的政治色彩。当时基层的土改,都是依靠贫农团推进的,甚至党支部也要靠边站。不过很快暴露了问题,贫农团极左的工作方法造成了混乱恐慌,不久便被纠正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