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鹏
一个失去身份的绅士
百年变革之际,废除科举,实行共和,走向现代化,都被视作“进步”。而一位乡绅的日记,却揭示了历史的另一面:废除科举相当于毁灭前程,新政是一项苛政,而共和伴随着道德沦丧……在这样的世界里,这位乡绅却以顽强的毅力,坚守着传统的“士”之理想,为一个曾经辉煌的群体唱出令人唏嘘的挽歌。

百年变革之际,废除科举,实行共和,走向现代化,都被视作“进步”。而一位乡绅的日记,却揭示了历史的另一面:废除科举相当于毁灭前程,新政是一项苛政,而共和伴随着道德沦丧……在这样的世界里,这位乡绅却以顽强的毅力,坚守着传统的“士”之理想,为一个曾经辉煌的群体唱出令人唏嘘的挽歌。
山西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赤桥村,中国内陆千千万万村庄中的一个。一条从省城太原到山西南部的古道,从村庄中间通过。道路两旁是一些低矮的老院子,颜色就像土路一样。其中一座有些与众不同,因为它的门廊屋檐下,挂着一块大匾——“父子登科”。而门外墙壁上,则低调的挂着另一块牌子——刘大鹏故居。
刘大鹏父子,是清末赤桥村里功名最高的人。不过这个举人故居,却小得惊人,装饰也不够精致。然而就在这样一座小院内,曾住着刘大鹏、他的父母、妻子、五个儿子及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名副其实的“蜗居”。
如果不是因为日记,这个不得志的末代举人,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历史遗忘。但从1891年起,至1942年逝世时止,刘大鹏50年如一日,记下每日的生活,是为《退想斋日记》。上世纪50年代,学者乔志强参观晋祠圣母殿时,在碑石中偶然看到一个“刘凤友先生碑铭”,即动了搜集这位刘凤友(刘大鹏)资料的念头。随后乔志强同山西图书馆的老先生薛愈合作,从刘大鹏的一位亲戚家中,发现了这部“凡两百册”的《退想斋日记》。阅读这一日记巨着,一个举人八十多年的人生,不可思议的重现人间,让我看到中国乡绅的原貌。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