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眼睛
宋人《天寒翠袖图》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7期

标签: 读画笔记   

在中国绘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类型能够比“仕女画”更雅俗共赏了。描绘理想女性的绘画,恐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孝女、烈女、美女、才女、浪荡女,轮番上场,把中国美术史点缀得生机盎然。尽管已经有足够多的各类研究关注于仕女绘画的来龙去脉,但是新发现的画作,总能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和认识。美国费城美术馆珍藏了一件精美的南宋时代的仕女团扇,当它初次跃入眼中时,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在数百年前的观者眼里,一幅美人图究竟为何能被人所珍视,她能带给人们怎样的视觉感受?

一位拢着手的女性,静立在修竹旁,藏于费城美术馆的这张《天寒翠袖图》,并不像画面描绘的那么简单。这幅画为诗意画,依据了唐朝诗人杜甫的《佳人》,是从杜甫的视角,塑造了一位与男性隐士一样、拥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

天寒翠袖薄

和几乎所有的团扇绘画命运类似,费城美术馆所藏的这幅团扇(23.8×23.2厘米)也已被改装成册页,称之为“修竹仕女图”。扇面中央贯穿上下的扇柄痕迹是曾经使用的证明。画面设在冬日的室外,画家把默默无言的植物——高大的竹子、绽放的梅花、玲珑的湖石——安放在画面左边,塞得满满的,右边的空间留给了一位拢着双手的女性。将左右两边连接起来的,一是从左边伸到右边、恰好形成女性头顶华盖的竹子,二是女性从右向左凝望的视线。

这幅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美艳的女性并不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她如果走开,画面一样完整。但是,一旦没有她,画面的意义将彻底改变,与普通的“岁寒三友”并无二致。实际上,与这幅画构图类似的还有北京故宫所藏的另一幅团扇,名为《天寒翠袖图》,暗示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场景,而是来自于诗圣杜甫的诗歌《佳人》,诗曰: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责任编辑 / 戴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