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猫,一场精彩的驯化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吴杰华 

标签: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猫不在六畜之列,亦置身于十二地支之外,然而猫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田舍中的信赖到书房里的暧昧,从祭坛上的尊崇到传说中的忌惮,数千年的相处积累下人对猫丰富的想象和复杂的情感,使猫的驯养有了精彩的历史内涵。

猫素来受到中国文人的厚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就是一位爱猫之人,这一点颇受他的绘画老师沈周的影响,上图即为沈周所作的《猫图》,该画用笔非常独特,至今仍为人称道。

田舍里的信赖

《诗经·大雅·韩奕》有这么一句诗:“有熊有(pí),有猫有虎”。将猫与熊、虎等野外掠食者归为一类,让人有点吃惊。今天的猫,尽是温驯小巧、柔媚可人的家宠,即便是野猫,也够不上与熊虎同伍。当然,什么也经不起时间的淬炼——在《诗经》时代,猫确实有一副凶悍的猛兽形象。这个惊人的转变,要从猫的祖先狸与人类的“反鼠协约”说起。

由东汉经学家许慎编着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的第一部文字工具书,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部汉字字典。根据这部书中的相关记载,猫是从狸进化而来的。所谓的狸,据《全唐文》记载,乃是苍莽之野中的一种野兽,非常凶猛,它的爪子锋利,以捕猎动物为食,尤其善于抓老鼠。简单说来,狸大致就是大野猫之类的动物。由于猫和狸的这种渊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人在写书的时候,“猫”和“狸”两个字常常通用。

这张西方人所作的版画,描绘了清代广州一个市场中人们买卖猫的场景。从图中可以推断,猫就像鸡、狗一样,应是人们生活中必须之物,既是农民挚友,又是文人伴侣。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是当时全国最主要的对外口岸,借着海路,相当一批海外猫种从广州进入中国,对中国本土猫种产生了影响(供图/丁大伟)。
图为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是清后期广东雕塑家黄炳的作品,把猫擒鼠前的瞬间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捕鼠,可以说是猫与人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沙忆

让猫与人结缘的媒介是老鼠。老鼠生活在食物链的下层,偷生于各类掠食者的爪牙之下,掘地三尺,蜗居在没有阳光的地洞里,地位比植物高不了多少。然而,当老鼠遇上了人类,遇到了房屋和粮仓之后,境遇就有了改变——在这里,生存变成了生活,没有了掠食者的爪牙,粮仓和垃圾堆里有源源不竭的优质食物,无生计之虞的老鼠们,在人类的脚下大肆繁衍,与人类争夺有限的粮食。

责任编辑 / 王跃  图片编辑 / 金建辉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