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食枣齿黄

“饭以枣,故其齿多黄,食用羊,故其体多肉,其朔风高厉,故其色多黯黑,而少红颜白皙之徒。”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一书中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山西人。
“饭以枣,故其齿多黄,食用羊,故其体多肉,其朔风高厉,故其色多黯黑,而少红颜白皙之徒。”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一书中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山西人。
王士性生活在400多年前的明朝后期,他一生宦游各地,边做官边游历,逛遍了除福建之外的南北两京十二省,留下了丰富详实的人文地理记录。
在王士性的眼中,山西人和其他地方的人相比,有着独特的外貌特点:体格敦实,面颊黑红,牙齿发黄。他分析了山西人这种体貌的形成原因,认为体格敦实缘于吃羊肉较多,面颊黑红则是因为寒冷多风的气候,这两点分析都与今天的科学结论相近,我们甚至能够揣测,关公身躯壮硕、面色赤红的原因也大致如此。不过,王士性将牙黄的原因解释为嗜好吃枣,让人有些吃惊,实际上,他的解释乃是来自于“晋人食枣齿黄”的旧说。
枣是山西出产的主要水果之一,古代跨区域贩运不发达,人们能吃到的东西大多是本地生产。山西苦旱,果蔬不易得,为了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枣这样的本地水果就成为生活中的必备之物。北宋时的《斋闲览》就记载,山西人普遍喜欢吃枣,不论贵贱老少,都是枣不离身,或袖中藏,或怀里揣,没事的时候就取出来吃。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