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神圣还是世俗

科举制度将儒学和人才选拔结合起来,至圣先师孔子随之成为专司科考的神明,受到历代学子的膜拜。直到今天,考生仍然热衷于祭拜孔子,以求考场得意。这是北京国子监孔庙的孔子立像,学生们将写有自己姓名的红挂件留在孔子的面前,希冀神明的眷顾。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陆萍
从杂神到科举之神
据《魏书》的记载,公元472年二月,北魏汉化改革的总设计师孝文帝下达了一条诏令:
孔子作为圣人本应受到尊重。但目前国家还未统一,礼制还来不及规范,文庙中孔子的祭祀完全不成体统——装神弄鬼、艺妓游走、杀生献祭、歌舞杂乐,怎么能用这些方式敬奉圣人呢。今后祭祀孔子庙,必须使用酒和肉作为祭品,禁止女子参与其中向孔子提出非分的祈愿,违者将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标准的孔子祭祀中,文化科考之外的主题是不得出现的,妇女也不能参与其中,蹲在地上烧纸钱献祭更是荒唐至极(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马宏杰),是2003年河南淮阳弦歌台的孔子祭祀,在唐宋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类似的情景经常出现在文庙中。

相比之下,图中山东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更加规范、标准。(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王旭辉)
这条诏令透露了一个信息:时人对孔子形象的理解与我们差异甚大,似乎除了儒学先师之外,孔夫子还具有其他的身份与职掌,与普通的神灵或者所谓的“杂神”并无太大的区别,以至于有妇女到文庙求子的习俗,求子的方式居然是脱光衣服登上孔子的祭坛!
为什么当时的人对孔子的形象定位与今天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要解释这一问题,就要了解孔夫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先圣、先师”的演变过程。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