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断痕

一排珍贵的清代斗栱
我驻足在正定隆兴寺的大门外,四面八方前来进香的游客摩肩接踵。寺的东侧已经被改建成停车场,从那里即能看见一座古朴雄浑的大殿建筑,这就是隆兴寺的大门——天王殿。它如今也是整座寺院景区的入口,人们总是在排队、检票、进香中来去匆匆,甚至顾不上抬头望一眼这暗藏玄机的大殿。
隆兴寺创建于隋,初名龙藏寺,唐代改为今名。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建大悲阁。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至端拱元年(988年)再修而扩之,至元丰年间(1078—1085年)建大觉六师殿,始成今天中轴线上的大致规模。此后累至明清两代,历经重修,屡有增扩。隆兴寺一千五百余年来,就是这样改改拆拆,更迭不止。
天王殿即是如此。它宛如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身材匀称,臂膀坚实。稍有古建常识的人也许能够判断:这是一座具有浓郁宋代风韵的遗构。它的屋顶并不高耸,那坡度形成平缓而优雅的曲线。曲线的尽端是宽广深邃的出檐,庇护檐下裸露的木质结构,在朱砂的红墙上端,形成一道略显神秘的阴影。聚焦在这片阴影中,此处是这座建筑最有韵味的结构——斗。
大殿深广的出檐,是由斗出挑的短梁来承托。粱端托着小斗,斗上又架着交叉的短梁……如此往复,形成层叠递进的结构。看似没什么差别,但其实每座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模数和尺度,就由斗来体现。假如把它们比作五线谱上的音符,需要一位“识谱”的人,才能发现天王殿的斗背后的旋律,这个乐章似乎并不单纯。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