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亚
最“年轻”的世界遗产


打开卫星地图,在南纬15°45'、西经47°57'的位置点击放大,眼前的地貌堪称奇观。水域与陆地边界蜿蜒,竟隐隐勾勒出飞机状的轮廓。这里并非南美洲另一个神秘的纳斯卡,而是巴西联邦共和国的首都巴西利亚,一个属于二十世纪的人造奇迹。
巴西历史上曾在海滨城市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建都。自殖民时期开始,巴西的人口就向交通便利、设施优越的沿海一带集中,直到二十世纪,港口城市的规模仍在持续膨胀,而广阔的中西部却十分落后。
1822年巴西独立后,为带动内陆发展,加强对各州的控制,曾有意将首都迁往内地。不过,因条件所限,该计划长期被搁置。直到1955年,米纳斯吉拉斯州前州长朱赛里诺当选为巴西总统,迁都一事才正式提上日程。
朱赛里诺总统拥有改革的决心和卓越的勇气。他派专家实地勘察论证,最终决定在位于巴西中部的戈亚斯州高原新建一座首都。那里海拔1100米,地势平坦,属亚热带气候,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自然条件都相当理想。据说,朱赛里诺曾宣称要以“5年当50年”的速度建设新都,为此,他不惜投入巨资,派遣5万工程技术人员,终于在1960年4月,实现了迁都巴西利亚的构想。
责任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