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能近代化吗? 能现代化吗?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10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1839年的春天,林则徐站在广东虎门的海滩上,将收缴来的鸦片一烧而尽。中国大胜。但是胜利的喜悦是如此短暂,失败很快就来临: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   

关于鸦片战争的教训,学术成果颇多,但是当我看到着名史学家王尔敏的着作时,仍有出乎意外之感。在《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一书里,王尔敏先生披沙淘金,在史实里提取了一些为人们所忽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是那样沉重。

众所周知,英国的东方贸易,向由伦敦商人组成的东印度公司独占,这渐渐引起了英国工商界的不满。而东印度公司的在华专利,到1834年4月即期满,因此英国新国会通过决议,到期不再延续,允许所有英商在印度洋、太平洋自由经商贸易。如此东印度公司就必须撤消其驻华机构。这本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但好事硬是被变成坏事了。

1830年,东印度公司的大班即经理人,将消息告知中国负责对外贸易事务的十三行商人,而行商代表又联名禀报给两广总督李鸿宾及粤海关监督,并特意请求,“瞩命”英商再派大班来总管在华商贸。李鸿宾想都没想,吩咐照办:“公司散班之后,仍令再派晓事大班前来总司商务。”若仔细分析文辞,李鸿宾其实也只是请对方再派一位“大班”前来,全无邀请官员之意,但英国政府是怎样回应的呢?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