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粉墨人生 粉墨收藏
标签: 风云人物
我与董浩相识在七年前。之前,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习惯性的给他贴上“着名主持人”、“董浩叔叔”等印象标签。不过,这些印象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就被迅速颠覆了。那是在一次聚会上,董浩同一行文人墨客品茶、聊艺术、话人生……直爽、健谈,兴起时便拿起毛笔挥毫泼墨。我吃了一惊,方才得知他的另一重身份——书画家。看到我惊讶的表情,他爽朗一笑,调侃道:“其实,我是美术老师出身,众所周知的主持工作是我的副业。”

董浩人缘极好,无论到哪儿必有友人簇拥。闲时,他常约上三五好友切磋画艺,而收藏,也是他们雅聚时场场不落的话题。了解董浩的人都知道,画画和收藏是他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对孪生兄弟,不过这背后的渊源,却鲜为人知。董浩极少与人谈及。这一次,念在与我多年交情的份上,在他位于琉璃厂东街的工作室,他向我毫无保留的打开了话匣子……
用田黄跳房子
“我祖上是历任江西总督、湖广总督和兵部尚书的董卫国,官职一品。康熙年间,家族迁至唐山。父亲董静山,在解放前是北方的建筑大王,不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且喜做善事。比如,抗战时期,为给飞虎队提供方便,父亲在云南专门修了机场和道路。父亲也爱交朋友,我印象中小时候的家,就像巴金的小说《家》、《春》、《秋》里描述的一样:几进大院,亭台、楼阁,总是热闹得很,三天一小请,五天一大请,院里还有人吹拉弹唱。往来于此的也绝无白丁,许多当时名流如梅兰芳等都是家里的座上宾。因父亲自幼习画,陈半丁等画家都是他的好朋友。出于这样的家庭环境,父亲喜好收藏,尤其是书画,那时荣宝斋一有好藏品都会给父亲送过去。”
“解放后,情形有了变化。一次次的运动使得家道中衰,父亲有点想不开,毕竟是个文化人,无法理解为何常做善事、为人谦和的自己竟落得如此下场。于是,在我四岁时,他突然病了,三天后暴毙身亡。父亲的去世,如雪上加霜,我和母亲只得靠变卖家产过日子,住的房子也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到后来,出身大户人家的母亲,也不得不做手工活养家,她常感慨人生的变化莫测。记得我写过一篇散文:《妈妈不睡》,幼时我觉得妈妈似乎不用睡觉,我无论夜晚入睡前,还是早晨睁开眼,都看见她静静地在一旁劳作。”讲到这里,董浩满眼温情,仿佛回到那充满爱的时光。他指了指桌上的笔墨,又说道: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