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博物馆的投资之困
标签: 博物馆记
最近,停滞已3年的江宁织造府博物馆项目有了下文。南京市政府以5.98亿元从浙江广厦手中将空置的织造府“收归国有”,围绕这个项目的纷争终于告一段落。而江宁织造府博物馆成为“中国第一个像样的民营博物馆”的愿望也就此破灭。
愿望始于1982年,红学家周汝昌呼吁,应在曹雪芹出生地——江宁织造府遗址之上建立曹雪芹纪念馆。由于遗址邻近南京总统府等文化建筑群,政府也有意在这里打造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又一文化建筑,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直到2003年,浙江广厦才成为江宁织造府博物馆的出资方。
项目上马之后,政府请来了院士吴良镛在建筑方面“复原江宁织造府”,而原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则应邀就任江宁织造府博物馆馆长,希望把江宁织造府“打造成中国第一个像样的民营博物馆”。浙江广厦在建设中也耗资近7亿。然而,就是这样的“优势组合”,却险些酿成了尴尬的“烂尾工程”,原因究竟何在?
在欧美,民营博物馆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中国,民营博物馆也有16年的历史。可困扰江宁织造府博物馆的,却是一个其他民营博物馆从未遇到过的问题——缺乏展品。从项目2002年立项,2009年建筑竣工,再到现在,博物馆内始终没有筹集到一件像样的展品,因此也无法对公众开放。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