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腰如束素”?
标签: 有问有答

特约专家 李汇群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副教授
湖北荆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女性文化及文学传播研究等。出版着作《闺阁与画舫: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等。
为什么要系腰带?
先秦时期,辞人宋玉夸耀楚国美女美得惊心动魄。具体说来,美女之美体现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美人细腰袅袅,系上素带一条,更显得身姿动人。可见,当时人已经比较注重形体美,开始用腰带来束身。
但考证腰带最初的源起,却并非为束身,而是为束衣。古人穿衣不用纽扣,为避免衣服散开,腰带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配饰。从目前出土的资料来看,东周及西汉时期,女性的腰带都是系在衣襟的前端,以免衣服散开,如马王堆汉墓出土彩绘木俑所示。明代学者杨慎在《丹铅续录》中也有记述,“古者妇人长带,结者名曰绸缪。垂者名曰襳缡。结而可解曰纽;结而不可解曰缔”,长腰带束衣,可打死结和活结,死结称“缔”,活结称“纽”。和今人相比,古人的思维更为缜密严谨,腰带上的一个小结,都要严格地加以正名规定,这一个小小细节,折射出来的是古人对礼节的重视。
“绅士”与腰带有何关联?
古人之衣带,主要分为大带和革带。大带一般是纯色的丝带,用不同的杂色加以修饰;它不仅具有妆饰的功能,作为礼制服饰体系中的一环,还有着区别身份、彰显尊卑的作用。从天子到大夫以及普通的士人,大带下垂的长度和相配的杂色,都有严格的区分。天子和诸侯王,可以和朱绿色相配;大夫则往往要配用青黑色;士人在上层社会中处于最末端,只能限用黑色。《礼记·正义》载,带的下垂长度也有严格的规定,“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绅”,是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对于士人来讲,最长不能超过三尺,旧时称地方上有势力的地主或退职的官僚为“绅士”即源出于此。
责任编辑 / 张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