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沙到巴黎
中美建交的秘密之路
标签: 历史拾遗

1972年2月21日,应邀到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到达北京。尼克松一行由周恩来总理陪同检阅解放军仪仗队。从机场的标语可见,当时的中国,对内是革命的宣传,对外是现实的选择。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孙毅夫
1972年2月21日上午,一架特殊的客机徐徐降落北京,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走出机舱,挥手的那一瞬,震惊了全世界。美国媒体惊呼“这是美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中美两国的外交政策,由此走向一个拐点。中美究竟跨越了多大的鸿沟才能走在一起,只有亲历中美秘密谈判的代表,才可言说。尼克松的突访,既是一段新历史的起点,也是一段艰苦谈判所修成的正果。而巨人握手的真正起点,不在北京,不在华盛顿,竟然是在遥远的波兰首都华沙。
美国大使狂追中国外交官
那是1969年12月3日傍晚,华沙科学文化宫正在上演南斯拉夫时装展览会,南斯拉夫驻波兰大使早早向中国驻波兰大使雷阳发了请帖。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阵营中,与西方国家走得最近的国家,得各种风气之先,是东西方交流的一扇“暗窗”。而且,雷阳和南斯拉夫大使私人关系也不错,所以他准备赴约。
然而,即将出门时,雷阳突然接到阿尔巴尼亚大使发来的请帖,邀请他参加一个宴会。众所周知,冷战时期,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极好,作为中国大使,当然要以国家的亲疏远近为要,所以雷阳决定参加阿尔巴尼亚的宴会。
那么,谁去出席南斯拉夫时装展呢?雷阳把请帖给了大使馆二等秘书李举卿和翻译景志成,请他们代劳。当时,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只有3个外交官,雷阳、二等秘书李举卿(兼任办公室主任)和二等秘书骆亦粟。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