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去往仙境的路上
标签: 读画笔记
举家迁徙的道教仙人
故宫所藏的《葛稚川移居图》(139×58厘米)被公认为是王蒙绘画中的杰作。这幅立轴不但有精致的着色山水,也是王蒙存世的绘画中描绘人物最多的作品,前景共9个人物,个个精炼。此外,与人物相搭配的还有1头牛和1头鹿,堪称是集山水、人物、花鸟、畜兽为一体的才艺大展示。这类“人物故事画”在王蒙的作品中显得颇不寻常。以往的学者大都从隐士隐居的角度来看待这幅画,认为王蒙所描绘的是他自己在元代末年的乱世中的弃官隐居。这种解释看似合情合理,但拍卖场上另一件《葛稚川移居图》的出现却带来一个问题:“葛稚川移居图”似乎并不是一个表达个人独特情感的题材,而是一个流行的画题。
倘若检索古代文献,会发现许多画家都画过“葛稚川移居图”或“葛稚川移家图”。有名无图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至元朝后期,这个画题突然异常流行,王蒙的作品是现存最早的画迹。实际上,王蒙可能多次画过葛稚川移居,除了上述,据清初人记载,明末富商收藏家项元汴还藏过一件三米多长的手卷《葛仙翁移居图》。不只是王蒙,元代其他画家也很偏爱葛稚川。王蒙的外祖父赵孟頫、大画家钱选、嘉兴画家盛懋等人都曾画过,这在文献中有相关记载。
被社会所欣赏自然有其原因。作为东晋道教学者,人们之所以要把葛稚川画成搬家途中的样子,是因为“移居”对于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实际上,描绘“移居”,并不是为葛稚川所垄断。大体而言,在古代绘画中,正在移居的有三种人:神仙、田家、钟馗。最早出现的大概是田家移居,然后移居就被葛稚川等神仙接管,钟馗搬家出现最晚。移居图的主体是道教神仙,其中尤其以葛稚川最多。葛稚川名唤葛洪,稚川为其字,丹阳人,一开始是东晋的历史人物,后来成为道教的仙人。他之所以能在移居图中成为主角,在于他有一个很稳定的故事。根据传说,他曾经当过多年小官,晚年辞官,向皇帝请求派任交趾的句漏县县令,去炼丹,为皇帝祈求长寿。皇帝准许后,他开始举家迁往岭南,连子侄也统统带上。行至广州,当地刺史挽留他,于是葛洪没有去成越南,而是定居罗浮山炼丹。而后,他在山中修炼,写出了着名的道教文献《抱朴子》,最后尸解登仙。
《葛稚川移居图》中正是葛洪举家迁往罗浮山的景象。因为道教仙人举家迁徙的没几个,所以葛洪的移居便成为经典的绘画题材。与他有些类似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东晋道教神仙许逊,传说他在活到136岁后“搬家”——搬到了天上,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也。
责任编辑 / 戴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