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须在水 虎应在林
标签: 文化遗产
近来,一个颇为新鲜的词汇—“文化生态保护区”闯入人们的视野。这源于几个月前贵州省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中提到,要在非遗资源丰富的特定区域内,鼓励申请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贵州的这种“大手笔”构想,在之前有过预演,即侗族大歌的申报非遗。
侗族大歌是侗族一种多声部、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几乎每个侗族村寨居民都会演唱,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2003年,贵州省启动侗族大歌申遗,到2009年,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年漫长的等待,其最终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动心的,是基于一个富有创意的“承诺”:申报者会出巨资保护侗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会修缮保护侗族鼓楼、戏台、寨门、风雨桥等历史建筑;并建设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甚至将侗族大歌引入当地中小学课堂。由侗族大歌,辐射到与之相关的自然、人文与人,这就是所谓的“整体保护”。
我国目前已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非遗,可谓姹紫嫣红。可惜的是,这些遗产之花处境并不理想,它们在繁华社会里的一些幽僻角落中静静开放,不仅不易为人所知,还面临着被吞噬的危险。比如蒙古族的长调。2005年,它幸运地跻身于联合国第三批非遗中。这个古老的蒙古音乐,千百年来以歌颂草原为己任;而它的演唱技巧,一字一句都与蒙语息息相关。然而,在它被精心保护起来的这几年里,情况却很不乐观:在内蒙古草原沙化的趋势并未逆转、“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色无处可寻的环境下,人们又怎会有歌唱的兴致?而且,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游牧生活、节庆风俗不断减少,长调变得无用武之地。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的主任苗幼卿十分关注蒙古族的传统艺术,她痛心地发现,虽然在她工作和生活的呼和浩特,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学习长调,可牧区里唱长调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她强烈地希望,这些长调新人能到牧区去实习,去感受牧区生活。因为只有在长调的故乡里,它的内涵才能不变味,正如鱼之须水、虎之在林。草原、蒙古族语言、游牧生活和蒙古族节庆风俗……与长调组成了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其他几项的良好存在,长调岂能独善其身?所以非遗的保护,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