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黑土地上的龙旗
《马关条约》
标签: 历史拾遗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利用俄国牵制日本,所以李鸿章被俄国认为是“亲俄派”。为此,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俄军专门派一队士兵保护他。图为1900年10月,李鸿章(中坐者)与俄国卫兵的合影。供图/上海图书馆
血染“停战协议”
“号外,号外,李中堂遇刺!”报童扯着嗓子卖力的吆喝。
那是1895年3月24日下午4时15分左右,大清国中日谈判全权大使李鸿章,拖着73岁的疲惫之躯,与谈判对手第三次不欢而散之后,乘着轿子,行进在日本山口县马关的街道上。
李鸿章的官轿,一直由日方警察稀松地看护着,一路上总有目光怪异的日本百姓夹道围观。忽然,人群中像箭一样冲出一个人,对着轿子开枪。幸好刺客枪法不佳,子弹从李的左脸下颚擦过。李鸿章毕竟是经历过腥风血雨之人,但见他用手按住伤口,虽然血流满面,依然神色自若地下轿安步进门。直到晚上,他才致电总理衙门,报告被刺情况。
李中堂的大公子李经方也随父出征,他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家父乃喜,恙中安好。”李鸿章怎么了,受伤反而要高兴呢?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