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死案”的较量
二十一条
标签: 历史拾遗

谈判场如“战场”。这是1915年5月25日,“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的合影。左起:外交次长曹汝霖、外交总长陆征祥、秘书施履本;日方参赞小幡西吉、驻华公使日置益、书记官参赞高尾。代表们表情凝重,背后隐藏的,是一场长达80多天的谈判。而在这段漫长的较量里,原“二十一条”的一些要求也悄然改变。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写的回忆录《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记录了一位中国外交官透露给他的消息,揭开了日本抛出“二十一条”的一幕:
1915年1月18日深夜,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走进总统府,把一份文件放到袁世凯的办公桌上。文件所用纸张十分诡异,上面印着无畏战舰和机关枪,还有密密麻麻写着的条款,多达21条!
这21条,又具体划分为五号,每一号包含若干条。第一号,日本要接收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第二号,索要日本在南满洲和东部内蒙古的诸多权利……
袁世凯倒抽一口凉气,日本不仅要确认新获取的山东利益,而且“目光辽阔”,北观东三省、蒙古,南指长江流域和福建,更要控制中国政府的政治、军事和财政。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