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彩陶王国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4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读史笔记   历史拾遗   

那是去年10月的一天,站在山西赫赫有名的夏县西阴村遗址上,我瞪大了眼睛,对着一截土墙仔细搜索。一块嵌在墙体上的陶片很快就被发现了。不过那是素陶,而不是彩陶。欣喜中略有点失望。不过这是意料中的事。毕竟此时已不是1926年的10月,与考古之父李济先生在此发现陶片的年代,已时隔85年。此时更不是公元前4000年西阴人在此抟泥做陶的新石器时代。

六千年前,这里大概是一处窑场。结束发掘时,李济他们拉走了几十箱东西。有人密报,于是受到盘查。打开箱子一看,全是破碎的陶片,一箱又一箱。尽是“破砖烂瓦”,检查人员不解地放行了。

陶器的烧成,是人类第一次创造出生活用具,而彩陶,则是人类具有精神文化表达意识的发端。所以那些个“破砖烂瓦”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仅让人得以窥见远古人的精神世界,还可以通过彩陶器型、纹饰的传播,探寻某一种文化传播的走向。破碎的陶片,还真不是“破砖烂瓦”。

仍留在夏县研究西阴遗址的考古人员,拎来了一兜彩陶残片,那是这些年农民们陆续发现捡拾起来的。我拿起一块仔细端详:红地,黑彩。残留的图案像是一个向右上角扬起的弯角,很像那种被李济命名为“西阴纹”的纹饰。完整的“西阴纹”,应该是连续、有规则的分布在陶器的沿面或鼓腹部位,弯角首尾相连,等份分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