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那些事儿
标签: 古代生活
“站时如孤松独立,醉时似玉山将崩”,这是时人对魏晋名士嵇康的赞美。嵇康可算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美男子,但是他却有一大特色——不爱洗澡。在给山涛的绝交信中,他曾说自己“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
比嵇康更夸张的是王猛。王猛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隐居于华阴,大将桓温来讨教攻敌之策时,他一边摸出身上的虱子,一边纵论天下。桓温后来获得大胜,“扪虱而谈”也成了流芳千古的美谈。但纵论中的虱子,实在是因为连月不洗沐,导致身上积臭养宠的缘故。
在魏晋几代,彰显名士风度的标志之一,便是不好沐浴,“竹林七贤”等诸多名士多有此特征。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人都不爱沐浴吗?恰恰相反,中国有着极深久的沐浴传统,那么嵇康等人为什么如此憎恶沐浴呢?面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各有不同角度的解释。细化到个性层面,嵇康等人其实是在用身体表达着自己的态度:率真任诞、随性自然。这是一场用身体来释放精神的抗争,对象则是儒家一贯讲究的清洁有礼的身体秩序,而抗争的“武器”便是沐浴。不沐浴,便是摈弃传统的儒家礼教守则,便是追求个性的解放与张扬。
沐浴与否,居然可以做起个性解放的“代言者”,这实在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回看沐浴的发展渊源,我们或许会恍然大悟于嵇康们的放浪形骸。原来,沐浴这么有料。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