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路上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1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不少媒体刊发了纪念文章,其核心思想,无不是表达十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10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相关活动时,也发表了讲话,这一讲话,应该是总结性的。我提纲挈领出这样几句:“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中国向世界开启了一扇门”,“就是中国拥抱整个世界”。就是,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入世十年,人人欢天喜地。然而,我却有一种不知悲喜的感觉。

回望历史,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步,是多么无奈、屈辱、悲痛。若不是第一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人何曾想过要向世界敞开大门?因为从自然条件来看,这个国家的物产虽不能说是应有尽有,但也足够丰富,可以自给自足;数千年的华夏文明,虽几经冲击,但终究是文化一统,礼教为上;周边诸国虽不都是景仰、顺服,但中国之于他们宛如大哥,无论是剿是抚,终归是怀柔,未曾侵占或掠夺,故而兄弟也都相安无事。如果没有意外,这个以农耕文明为本的、拥有政治、经济、文化优势的天朝大国,兴许可以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周而复始,缓步前行。

但是18世纪末,在大海的另一边,地球的另一半,有着完全不同文化观念和游戏规则的人,却虎视眈眈的来敲门了,标志性事件就是1793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的访华以及随后的鸦片战争。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