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式的当代玉文化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6期 作者: 韩涧明 

标签: 腾冲县   文化符号   

2010年3月14日,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矿物学博士王春云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随口说了一句话:“今天在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黄龙玉’其实并不是玉,它的准确称谓应该叫做黄蜡石。”谁知,话音刚落,立即遭到网络围攻,有来自赏石界的声音称他的观点为“歪理邪说”。如此反应,令王春云陷入了极度郁闷之中。

“黄龙玉”产自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2004年始,“黄龙玉”引发了一场收藏热潮,并迅速波及大江南北。原本几毛钱1公斤的石料,两年中被爆炒至2万元1公斤,迄今市场温度仍高烧不退。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春云简单的一句话遭到攻击就不难理解了——他可能触及到了某些利益关系。

耐人寻味的是,王春云在接受访问时并没有说“黄龙玉”值不值钱,只是说“黄龙玉”命名应该遵守学术规范,以“玉”来命名缺乏依据。而王春云的反驳者最大的不满之处也正来自这里——说“黄龙玉”不是玉,他们无法接受。

到底是不是玉,有那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黄龙玉”如果名正言顺地归入玉的行列当中,那就自然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一部分,按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玉文化特征,卖出怎样的高价都理所应当。但如果被摒弃在玉文化之外,那么,“黄龙玉”就找不到相应的文化归属,在市场上很难有过硬的底气。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