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能否在这个时代复活?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6期

标签: 集美区   文化遗产   

图为“涸泽而渔”的寓言,出自成书于先秦的《文子·七仁》,说的是抽干池水捉鱼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的人。先秦是盛产寓言的时代,这些寓言,无不发人深省。然而,在当下,寓言却已然没落了。

最近,有位诗人出了本寓言类的书,文学界也开始讨论起了寓言。在寓言文体没落的今天,这大概算一件新鲜事。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我对寓言气质的作品,有一种说不清的偏爱,像外国作家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本雅明等。几年前,编撰诗人梁小斌写思想笔记《梁小斌如是说》时,我写过一篇后记叫《正在复活的寓言》,谈过自己对其寓言气质的喜爱,但对寓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并未涉及。

先秦是盛产寓言的年代,从《周易》、《庄子》到《孟子》、《韩非子》、《列子》,文中都有大量寓言。很少见到今人论及《周易》的寓言性。记得我初中最早读《周易》,就是把它当寓言读的。虽文字艰涩,但借着译注,并没觉得这本书有多深奥。在我少时印象中,《周易》的寓言与庄子等比起来,不过留白较多,要你用想象去完成。抛开《周易》的各种学说,从文本角度看,我当年的观点并没有错。占筮是一种类似宗教的行为,它要让人理解并留有回旋想象的空间,只有采用寓言这个办法。

《周易》的很多爻辞本身就是寓言,象辞和彖辞说的是寓意。我们今天用的一些成语,像羝羊触藩、即鹿无虞、窒井碎瓶、群龙无首等,都是一些行文简洁的寓言。我想,它们之所以简洁,不过是对占筮师的一个提醒,故事都藏在他们的肚子里呢。有了这个观点,你再读《周易》的《系辞》一文会发现,它就是一篇关于寓言的论文。它所说的“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圣人立象以尽意”同样适用于寓言之道。

庄子有篇文章便叫《寓言》,庄子从影响力角度论及寓言,他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其意是:寄寓之言十句有九句会让人相信,而引用前辈的言论十句有七句让人相信。庄子把“寓言”看作“藉外论之”,就是借助与当事人无关的人或事来进行评论。这和“寓言”字面意相当,“寓”就是寄托、寄居之意,在“言”之外,还有一种寄托的意义。司马迁说到庄子文章时就说“大抵率寓言也”。与孟子、韩非子等人不同的是,庄子寓言的题材不只是人物,还有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