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背后的端倪
标签: 文化遗产

960万平方公里90多万件文物?
《中华遗产》: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千年的文明史,而这次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约90多万,这个数量是多还是少?
这个总量,虽然目前还不能最终确定,但无论登记了多少,90万也好,95万也好,这是按照调查人员的理念和计量方法去登记的,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五千年的文明,不到100万处的总量,不能算多。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国家文化遗产的密度超不过欧洲的一些小国。但这个很少有人去测算和比较,因为各地把握登记遗产的标准不一致。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中国各地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谁多谁少,仅从绝对数字来看,说明不了根本的问题,还要配合其他的相关指标,这个数字才是真正有用的数字。我举个例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比如周、秦、汉、唐,这是陕西比较辉煌的几段历史时期,陕西大量这类的遗存是必须应该有的。如果你查了半天都是明、清的,那么即便数量再多,也代表不了陕西最重要的历史阶段。唐以后,文化政治中心渐渐东移,比如河南,宋代的东西就应该是主导的地位。到明、清,基本上就在北京、南京还有沿海一些地区。所以说,100万也好,50万也好,最终要看数字的构成,如果这个构成不体现本地的特色,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的文物你没找到,那数量再多,你称文物大省也好,文物大市也好,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北京,如果没有典型的明、清皇家建筑和民居四合院,上海没有近现代这些建筑作为主体支撑,那即便登记的数量再多,在全国也没有地位。众所周知,时间越晚的东西保存越多,经济发达以后,交流机会多了,共性的东西就越多,那价值就低了,因为太多了嘛。有些东西是某地独有的,如果真有代表性,哪怕在普查中就登记了一个,那也是弥足珍贵的。
超过3万就是文物大省?
《中华遗产》:算一个平均数的话,这次普查的结果,平均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约为3万,这个数字有没有意义?可不可以说超过3万就算文物大省?
“文物大省”本身就不是一个很科学的提法,多大算大?如果是独有的有代表性的,那你就大。反之,只能叫“文物多省”或“文物少省”。现在强调大省的呼声在渐渐减弱,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资源不是现在的人通过主观搜索就可以多或者可以少的,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咱们的祖先和前辈留给咱们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说我们为祖先为前辈再去创造什么。谁大谁小?至少从我这几年普查工作的体会,不赞成大小之说。3万算多吗?也算多,但不能算大。文物保护的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要把事业做强。何谓做强?首先是各级管理机构的政府职能上,应该由我们来负责管理保护的,我们是否都能做到?应该让百姓和社会都能认识到的,是否做到了足够的宣传?文物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否有所提高?从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来看,社会上对于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认知率只有16%多,如何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我想,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去关心他一无所知的事情。怎么能让文化遗产保护跟老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全民族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如果能做到,那才算是做强了。所以说,大省不是数量多,而是做强,把事业做强,那才是大省。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