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国价值观的救命稻草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1期 作者: 叶匡政 

标签:

近年来,价值观成为媒体的一个热词,但民众对价值观的认知,多是模糊的。简单地说,价值观就是指人对各类事物的意义和重要度的一个总看法,有了这种看法,自然会产生对是非、真假、曲直的评价。价值观不同,每个人心中对事物的主次与是非的判断也会不同,价值观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与选择。有的人感到光荣的事,在另一些人看来是耻辱;有的人感到幸福的事,在另一些人看来是浪费生命。左右他们形成这种感受的,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有很多层面,能称得上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有对以下几类关系的认知:人与自我的关系,称为自我观,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人与他人的关系,这是道德观;人与群体或社会的关系,这是社会观;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自然观;人与历史的关系,这是历史观;人与政治的关系,这是政治观;人与财富的关系,这是财富观;人与国家的关系,这是国家观。这些观念,如果表现在社会层面,并形成了一个相对主流的群体认知,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社会价值观。

我们常说,当下是一个价值观缺失的年代,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每个人没有自己的价值观,而是指人们的价值观非常单一,对以上这些核心价值的认知,没有形成自己稳定而持久的看法,互相之间也没有构成一个可以支持的价值体系。同样,在社会层面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未能对这些主要关系,形成一个相对主流的思想体系。很多人的价值观中,由于缺乏道德、历史、自然、社会、政治等多维度的认知与判断,使得他们容易将价值简单化、绝对化,衡量价值的标准最后只剩下了财富或权力,这也是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的原因。

价值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国家的文化与传统,还有一个就是宗教。像伊斯兰国家,价值观来源比较单纯,多来自宗教。而在美国,民众的价值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基督教,一个是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基督教主要通过家庭和社区来完成对个人价值观的培养,而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则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基督教安抚与教化的是人的心灵,而自由主义思想传统培养的则是人的社会与政治伦理,这两个价值体系在共同制衡社会。

责任编辑 / 戴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