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不成龙

很奇怪,最近几年不知怎么的,“龙生九子”也成了一热,弄个什么怪物就说是“龙九子之一”,好像在“三不管”的地界发现了天潢贵胄似的。而且只要一封为“龙子”,哪怕是驮着谀墓的大石碑,也自觉有了“最后的名媛”似的光彩了。但是西洋镜就怕戳破,戳破了就什么也不是。因为“龙生九子”这只是半句话,后面半句的“不成龙”才是要害!
说起来,人们感兴趣的不在于龙生了九个还是九十九个儿子,而在于这些儿子“不成龙”之后成了个什么东西,想知道一下它们不同的名称、形貌和功能。关于“龙九子”这个问题的提出,各种笔记杂史多认为起于明孝宗(弘治帝)之询问李东阳。这一点没什么疑问,有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七十二《记龙生九子》一篇为证。文章开头即云:“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然后详述“龙九子”名目的产生经过。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名目竟然只是几个文臣临时拼凑出来以应付皇上的。
那是弘治年间的事,孝宗皇帝派个宦官到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处,询问“龙生九子不成龙”之后究竟成了什么东西?也就是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征。这一句,竟把李东阳问得一愣,他只记得年轻时“往往于杂书中见之”,仓猝之间却怎么也想不全,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这几本连书名都忘了的“杂书”,便去询问翰林院编修罗。罗倒是老实,干脆就说不知道。只好去问他的老师,时任参政的左赞,二人总算拉出个单子,但也只凑出五六个。李东阳又派人去询问吏部员外郎刘绩,刘绩不知从哪里找到一个旧册子,册子封面上写了一片字,道是:
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