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危机
彭林教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被消解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6期

标签: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彭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编者按

契丹,是中国古代出现在北方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至唐末强大起来,及至北宋时期,建立起了强大的地方政权—— 辽,强盛的武力带来对外扩张,乃至当时的不少国家只知有辽,不知有宋,直到今天俄语里对中国的称谓仍为“Китай”——契丹。50多年前,搞民族调查的 时候,有一群人找到调查组,说他们是“契丹”族。为之兴奋的调查组急忙发问:你们还会写契丹文吗?你们的民族服装什么样?你们有什么民族节日?这群人无言 以对、懵懂摇头,所以今天56个民族里没有契丹。

古代契丹民族是在历史中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乃至消失的代表。一个民族的存续之问,由此而生。存,要求的不是人的存,更多的是传统文化的存。然而什么是传统文化?

时下的中国,科学技术空前进步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实体。“中国”变得时髦起来。各种消费品因描摹“中国”色彩,带有“中国”符号而畅销中外。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因此而强大?

反观历史,每每有外来文化的渗入、侵入,包括异族政权对汉族的统治所带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以它们最终被华化、汉化而告结束,这又是何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