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说
——《古帝王图》
标签: 读画笔记
《古帝王图》(绢本设色,51.3×531厘米),它更为人所熟知的名称是《历代帝王图》卷,国外学者因其中画的帝王仅限于汉、三国、南北朝和隋代,称为“历代”,对唐人而言是合理的,对现代人而言,则未免以偏概全,故改称《古帝王图》,也有称为《十三帝王图》的。与其他高古传世名画相比,这幅连名款都没有的作品身世颇显扑朔迷离,它的本名是什么?是谁因何而画?画中有哪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和隐喻?千百年来,在残破的画绢上,又承载了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这是怎样的一幅画
在空白的背景上,13组形神各异的人物群像依次排列,每组群像都是一名帝王带着若干侍从,人物的体量大小取决于尊卑等级,这是上古人物画的通行做法,一直到五代才有改变。画卷分为前后两段,绢质和画风明显不同。前段画6位帝王:西汉昭帝刘弗陵、东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三国吴主孙权、蜀主刘备、西晋武帝司马炎;后段画7位帝王:陈宣帝陈顼、陈文帝陈、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每组群像上端都有题记,字数长短、内容详略不一。
画卷前段是北宋中期的摹本,水平明显逊色于后段。前段后5组人物都是着衮服冕的帝王加左右侍从各一人,与画卷后段的北周武帝、隋文帝两段极为相似,题记也很简单,因此,有学者怀疑北宋人临摹时底本已经严重损坏,临摹者有很大的想象重画成分,可能是根据后段两组群像敷衍铺陈而成。前段第一组人物西汉昭帝刘弗陵身着便装,这也让很多学者产生了疑惑。陈葆真是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她怀疑此帝王并非题记所写的汉昭帝,而是刘秀之前的王莽,因其非正统,所以要在服装上有所区别。
陈葆真还认为在画卷后段中,题记称为陈文帝和陈废帝的两名帝王,实际上应该分别为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这两段画及原题记已佚失,现存的是较早期的摹本,摹制时间在晚唐到五代末。图像可能比较忠实,但文字可能因绢底断烂无所依据,因此只能在摹制时杜撰,从而出现了较大的讹误;某次重裱时,它们在卷中的排列位置也可能被移动了,以符合“陈朝四位帝王”的顺序。如果以上的猜测属实,那么画卷原有的内容应涵盖了梁、陈、周、隋四朝帝王。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