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来了
重构一个经济棋局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7期 作者: 张兴军 

标签: 铁路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发明与技术   

火车来了,站台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始往前簇拥。这如今司空见惯的场景,出现在中国,却并非易事,其背后承载了近代仁人志士强国富民的期望,也承载了众多城镇的兴衰——火车来了,对中国而言,更是一次经济格局的大洗牌。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黄庆军
铁路来了,中国怎么样了?一百多年前,大清的臣民遭遇这个问题时,莫不是先杞人忧天,后逐步接受。然而,不论是惊慌还是接受,能说服他们的理由却只有一个——国防,这是那个动荡的岁月里,最急切的需求。而今,当历史学者江沛再读这段历史时,他发现因国防而构架的铁路网,远离了古老的经济重镇,开辟了一片新的疆场。于是,古镇衰落了,交通枢纽城市兴起了,港口城市也兴起了,经济重心逐步东移——中国的经济格局由此而定。

从2005年开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副院长江沛和他指导的博士生,沿着华北的重要铁路线,北上、南下、东进、西出,京广、京沪、陇海、胶济逐条调查。江沛的梦想,是要弄清楚各线路的历史,进而理解整个近代中国的铁路史。

6月的一个下午,北京的一个茶室里,江沛教授告诉我们6年来的研究成果——当铁路来了时,近代中国有什么样的变化?

国防:铁路的生死判官

1880年前后,大清王朝的高官们围绕修筑铁路的利弊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双方是以李鸿章、刘铭传为代表的修路派和以张家骧、周德润、刘锡鸿等为代表的反对派。

激辩的焦点,集中在铁路的利弊上。为了从根本上打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疑惧,直隶总督李鸿章细述了修建铁路的九大利者,强调修建铁路“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转运”,一旦有战事,只要毁其部分,铁路便不会资敌,扣留火车,则全路全废。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