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彝族家支的戒毒之道
“金谷”家支是小凉山地区人口最多的彝族族群,生活在川滇交界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国际贩毒集团曾将这里作为境外毒品产地和最终市场之间的通道的要冲处。这个地区历史上曾是鸦片产地。当地人不仅自己吸食,还将鸦片运到内地,换回粮食、布匹、盐巴和枪支,甚至由此还成长起来一批专门从事鸦片贸易的商人。在他们看来,毒品没什么可神秘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禁种罂粟,彝人才改种土豆、苦荞等农作物。但新的生计方式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滚滚财源,有的人甚至赤贫到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又盯上了毒品。着名的人类学家庄孔韶教授深入宁蒗县做田野调查时的发现让他大吃一惊——“在乡里最繁华的一条不足500米长的街道上,每一个卖烤土豆或者粑粑的彝族老大妈的口袋里,都有高纯度的海洛因。人们可以花200块钱买拇指盖那么大的1克,也可以花10块钱买掺着头疼粉的一点点。”于是,到处是成群的年轻瘾君子。单在昆明女子戒毒所戒毒的300来人中就有100多人是来自宁蒗的彝族女人。金谷家支的头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的杨洪林博士(彝族名为“嘉日姆几”)在走访昆明女子戒毒所时,看到戒毒所里挂满彝族女人精美的手绣时不禁感慨地说:“看到这些原本属于她们的男人的东西。身为金谷家支的头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毒品让金谷家支的青壮年劳力迅速堕落。有人为了吸毒把家里的门板拆了去换毒品,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有的被家人送去戒毒所进行强制戒毒,但几个月被放出来后毒瘾反而更大了,还结识了更多的毒品贩子。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金谷家支的面前——是无视毒品的泛滥,让年轻的族人更加堕落,还是勇敢的斩断毒魔,挽救他们年轻的生命和未来?
痛定思痛之后,杨洪林号召金谷家支的二十多位头人,一起以家支的名义向毒品宣战。可是,连戒毒所运用科学手段都无能为力的事情,金谷家支凭一己之力能做到吗?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