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也会改变命运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去年秋天,我去朝鲜旅游。候机时发现,同机的旅客里有三两个日本人、欧美人。他们不是从中国出发的,而是从北京转机去朝鲜。我这才知道,原来朝鲜只与中国、俄罗斯等有限的几个国家通航,非通航国家的人要想去朝鲜,都得借道转机。
航路不通畅,人员难往来,物质不交流,因此朝鲜的发展,也受到很大限制。三四十年前的中国也是如此,所以一旦开放,最先被叫响的口号之一便是:“要想富,先修路。”
道路对国计民生之重要,古人早已明示。《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在《释宫》篇里有对道路等级的分类与解释。书中的道路示意图极有趣:方块图形代表都邑或大城市,圆圈代表中小城市,箭头代表道路。从都邑通往中小城市,画一个箭头的,是“一达”,称为“道路”;一达里又岔出一条,通往另一座城市,为“二达”,曰“歧旁”;以此照推,如丁字路的“三达”叫“剧旁”,像十字路的“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还有“七达”、“八达”直至“九达”。
在古代,能有通达四地的交通已经很可观,于是冠之以“通衢大道”,而五六达,就是“康衢大道”、“康庄大道”。比喻有美好光明的前途的成语“康庄大道”,大概就是这么来的。确实,有了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就会人员滚滚、财源滚滚。汉桓宽的《盐铁论·国疾》在描述西汉社会时就说“康庄驰逐,穷巷蹋鞠”。但情形若相反,就会亡国。《国语·周语》里记载的一则故事很说明问题:公元前601年,周定王派大臣单襄公出使楚国,途经陈国时,单襄公看到道路破败,长满野草,难以通行,回来便和周定王说,陈国会灭亡的。果然,不出三年,楚军攻入,陈国亡。单襄公一语成谶。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