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华人婚礼
一场回不去的家国梦

早期下南洋的华人,把家乡沿袭了千百年的生活方式带到海外,落地生根。婚姻大事,自然更要遵照故乡的风习。然而,就如同左图中这间精致华丽的婚房,分明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致,但仔细想来,却又依稀可见异乡的痕迹。供图/厦门华侨博物院
“消失”的六礼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受华商吴士奇的邀请,福州名医力钧前往新加坡为吴父治病,事毕顺路游览槟城、吉隆坡、苏门答腊等地。生平第一次游历南洋的力钧,偶然发现当地男女的婚礼颇有特色,于是就在《槟榔屿志略》一书里写道:
“槟榔屿风俗,甲于海南群岛,良由守家礼、重文教,昏则六礼具备亲迎,不行于中国,尤于海外。”
力钧所说的“六礼”,指的是成婚过程中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种婚俗始创自西周时期。纳彩是择配、提亲的意思,通俗的说法叫 “说合”。所谓“问名”,一般是由媒婆带着写有男方姓名和八字的大红纸到女家“讨八字”,女家同意了,也把女儿的八字写在大红纸上,交给男方找算命先生配婚。一旦确定八字相合,就可纳吉——男方正式上女家提亲了。

明清以降,中国内地完整的六礼已不复存在。根据《平阳府志》的记载,历来守传统讲规矩的山西人,在乾隆年间也只遵循问名、纳彩、请期、亲迎四礼,有时甚至连“亲迎”——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也省略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