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人看见梅兰芳
1930年6月,梅兰芳结束了在美国的巡回演出抵达上海,黄浦江畔万头攒动、人声鼎沸,人们欢呼着,仿佛在迎接一位凯旋的英雄。无论当时还是今日,梅兰芳所得到的赞誉已无可复加,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无需赘言。出访美国使梅兰芳那本已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上又多了一道“文化使者”的光环。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似乎从未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即,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如何看待梅兰芳?美国人是与我们一样对梅兰芳颂扬备至,抑或有着全然不同的理解?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到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在八十年前的各种历史档案和新闻报道中搜寻梅兰芳的影踪,希望把零散的历史碎片拼合在一起,复原一个美国公众视野下的梅兰芳。
矛盾的预言
打开尘封的历史档案,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组相互矛盾的预言。一方是久居中国的美国外交官、汉学家保罗·芮恩施(Paul S. Reinsch),另一方是深谙表演艺术的美国着名戏剧家斯金纳(Otis Skinner)。在梅兰芳访美之前,他们对梅兰芳的美国之行给出了互相矛盾的预测。
梅兰芳访美的提议始于美国驻华公使保罗·芮恩施,那是在1919年徐世昌总统为其举行的卸职宴会上,他说:“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结果。”为了使在场的人相信此话并非无稽之谈,他又进一步说道: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