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去考古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7期 作者: 傅湘 

标签: 陕西   陵墓   古迹探秘   

近日,考古发现的新闻显得十分热闹:比如山西吉县宣称自己发现了“三皇时代”的女娲遗骨,南昌市的明代古墓又现宁王后裔的干尸。公众或好奇,或质疑,让考古看起来颇有市场。

各个着名的考古机构也在这两年迎来纪念性的日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去年过60岁生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则在今年举行成立60周年的庆典。它们近年来都关注起一个新东西:社科院考古所在2008年成立“公共考古中心”,而北大已率先成立了“公众考古中心”和俱乐部。

“公众考古”本是个舶来的概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之相随的文物破坏事件也急剧增多。于是,考古学界制定了一个全方位的保护计划,命名为“公众考古”,意在通过向公众阐释考古、进行考古教育,来动员他们参与到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中。随着中国的情况与当年的欧美愈来愈相似,“公众考古”也于21世纪初在中国落地生根。

 公众对考古表现出兴趣,考古学家也发出要走向公众的宣言,似乎是两个巴掌拍响了。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却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地方发现了文物,申请武警站岗,把老百姓隔在围栏之外。几年过去了,考古队走了,当地的老百姓都不知道他所生活的村庄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他自然无法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