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的背后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3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读史笔记   历史拾遗   文化符号   

夜,两扇柴门半掩着,一束月光,悄悄的从门缝间射入门内。这一幅场景表达的是什么?古人说就是“门缝”啊,然后用一个字(符号)“间”来指代。“间”初生时,是被写成像画一般的“”,其形就像月光从两扇门中透入。后来篆文将月移到门中,遂变为,再后来,改月为日,又至简体,就成我们今天看见的“间”了。

间的本义指门缝,后引申为“中间、空隙”,再后又引申为动词“隔开、间离”,再后来,其意与其他汉字一样,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得到衍生。

从一个实体、实景、形象里创造文字,这是汉字造字法的特点:取象于物,以字形与物象的相似为理据,所谓象形文字是也。这样造字的好处是,直观、易识,面对一个就像画一样的生字,即使不能精确识读,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比如认得“水”,就大致知道凡以水为偏旁的字,比如江、河、湖、海等,都与水有关系;认得“木”字,就可知松、柏、桃、柳这些以木为偏旁的字,都与树木有关。于是每一个汉字彷如一个家族,有始祖,有子孙,记住源头,便知结果。

“间”就是因门而生的,可谓门之子。门之子有多少呢?细数《康熙字典》里带“门”字旁的字,为316个,若是常用的,也有50余个。每个以“门”为部首的字,再与另一个字组合,又会生成无数的词汇,正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